好的,我将按照您的要求,忠实地保留原文格式和内容,并在每个段落、图片或逻辑单元后,添加带有连续编号标题的最长、最详细的中文解释。

Chapter1

解释 1

这部分是第一章的标题。本章将介绍有机化学中最基础、最核心的概念之一:化学键。理解化学键的本质、成键规则以及它如何决定分子的三维结构,是学习后续所有有机化学反应和性质的基石。

1 什么是键?

在第1页和第2页,我们简要回顾了化学键的物理基础。这段讨论不会出现在考试中,因为它不在麦克默里(McMurry)的教材中。它在这里的目的是引入这样一个原理:如果分子采用具有离域(分散)电子分布的几何构型,其能量会更低。麦克默里在课文的几个地方讨论了这一点,尤其是在具有π键的分子中。

解释 2

这部分是引言,为本章节的学习内容设定了基调和范围。

  1. 内容定位:明确指出这部分关于化学键物理基础的深入讨论,是为了帮助理解概念,而非考试重点。这通常意味着内容源于更高等的物理化学,但其核心思想对学习有机化学至关重要。
  2. 核心原理介绍:引入了贯穿整个有机化学的一个基本原理——电子离域化导致体系能量降低,从而使分子更稳定
    • 离域 (Delocalization):这个词指的是电子不再局限于某两个特定的原子之间(即一个传统的双原子化学键),而是在多个(三个或更多)原子构成的更大空间范围内运动。想象一下,电子的活动范围从一条小巷子扩展到一个大广场,这就是离域。
    • 能量更低:在量子力学中,粒子的能量与其活动空间的大小有关。通常情况下,活动空间越大,粒子的动能就越低。因此,当电子离域时,它们的能量会降低,这使得整个分子体系处于一个更稳定的状态。
    • π键分子:文中特别提到了具有π键的分子,这是电子离域最典型的例子。例如,在共轭体系(如1,3-丁二烯)或芳香环(如苯)中,π电子不是固定在某两个碳原子之间,而是在整个共轭体系上自由流动,这种离域效应极大地增加了分子的稳定性。这个原理将在后续章节(如共振论)中反复出现。

1916年,G. N. Lewis提出,键是由两个原子共享的电子对形成,使得两个原子都遵守八隅体规则。键最初用两个点或一条线表示。如今,键用线表示,而路易斯点则用于表示孤对电子(非键合电子对)。

解释 3

这段话介绍了化学键的经典模型——路易斯理论 (Lewis Theory)

  1. G. N. Lewis的贡献:吉尔伯特·牛顿·路易斯是现代化学键理论的奠基人之一。他在1916年提出的理论革命性地解释了非离子化合物(即共价化合物)是如何形成的。
  2. 共价键的核心思想:路易斯提出,共价键的本质是两个原子共享一对电子。这种共享使得每个原子都能达到一种稳定的电子构型。
  3. 八隅体规则 (Octet Rule):这是路易斯理论的核心规则。它指出,主族元素(特别是第二周期元素如C, N, O, F)在形成化合物时,倾向于通过共享电子,使其最外层(价电子层)达到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,这与惰性气体(如Ne, Ar)的电子排布相同。对于第一周期的氢(H),它遵守的是二隅体规则 (Duet Rule),即达到2个价电子的稳定结构,与惰性气体氦(He)相同。
  4. 表示方法
    • 路易斯点结构 (Lewis Dot Structures):这是路易斯最初用来表示价电子和化学键的方法。价电子用点“·”表示,共享的电子对放在两个原子符号之间。
    • 现代表示法:为了简洁,共享的电子对(即化学键)现在通常用一根短线“—”表示。而未参与成键的价电子对,即孤对电子 (Lone Pair Electrons) 或非键合电子对,仍然用两个点“··”表示,它们只属于单个原子。

H₂和水的路易斯结构:

解释 4

这张图片展示了两个基本分子的路易斯结构,用来说明路易斯理论的应用。

  1. 氢气 (H₂) 分子
    • 左侧的 H· + ·H 表示两个独立的氢原子,每个氢原子有1个价电子。
    • 中间的 H:H 是用路易斯点表示的氢分子。两个点位于两个H之间,表示这两个电子被两个氢原子所共享。通过共享,每个氢原子周围现在都有2个电子,满足了二隅体规则,达到了稳定结构。
    • 右侧的 H-H 是现代的线键表示法,一根短线代表一对共享电子,即一个共价单键。
  2. 水 (H₂O) 分子
    • 左侧表示了构成水分子的原子:一个氧原子(有6个价电子,用6个点表示)和两个氢原子(每个有1个价电子)。
    • 右侧是水分子完整的路易斯结构。氧原子位于中心,它与两个氢原子各共享一对电子,形成了两个O-H共价键。此外,氧原子上还有两对没有参与成键的价电子,这就是孤对电子
    • 验证八隅体规则
      • 对于中心的氧原子:它拥有2对孤对电子(共4个电子)+ 2个O-H键中的共享电子(共4个电子)。总计 4+4=84 + 4 = 8 个价电子,满足了八隅体规则
      • 对于每个氢原子:它参与形成1个O-H键,共享了一对电子(共2个电子)。每个氢都满足了二隅体规则

共价键是一种量子现象——它没有经典类比。考虑H₂中的H-H键。当两个H原子相互靠近,它们的1s轨道重叠时,就形成了键。这意味着当原子核靠近(但不过于靠近)时,能量会更低,如右侧图所示。这种能量的降低就是键。H-H键并非连接H原子的独立物理实体,它仅仅是能量-距离曲线右侧的低能量区域。

解释 5

这段文字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解释了化学键的本质,深化了对化学键的理解。

  1. 量子现象:共价键的形成无法用经典物理学(如牛顿力学)来完美解释,必须借助量子力学。这是因为电子的行为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特性(波粒二象性),它们的运动由波函数描述,而不是经典的轨道。
  2. 原子轨道重叠 (Atomic Orbital Overlap):根据价键理论,共价键的形成是两个原子价层原子轨道的重叠。在最简单的H₂分子中,每个氢原子有一个包含单个电子的1s球形轨道。当两个氢原子靠近时,它们的1s轨道发生空间上的重叠,电子可以在这个更大的重叠区域内运动。
  3. 能量与稳定性的关系:在物理和化学中,体系能量越低,状态越稳定。当两个氢原子从无限远处相互靠近时,体系的势能会发生变化。
  4. 化学键的本质:化学键不是一根连接原子的真实存在的“棍子”或“绳子”。它是一个能量概念。化学键的形成,本质上是原子组合成一个分子后,整个体系的能量低于它们作为独立原子时的能量总和。这个能量降低的值,就是键能 (Bond Energy)。如图所示,这个能量最低点对应的状态,就是稳定的H-H化学键。

解释 6

这张图是分子势能曲线,以H₂分子为例,展示了两个氢原子间的势能随核间距变化的规律。

但什么使能量更低呢?

解释 7

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设问,引出对化学键形成时能量降低背后更深层次的物理原因的探讨。前面的解释是“轨道重叠使能量降低”,而接下来的内容将回答“为什么轨道重叠会使能量降低”,这涉及到经典静电学和量子力学效应。

经典和量子效应共同作用,使键合区域的能量降低。库仑定律给出了带电粒子之间的经典静电力(同性相斥,异性相吸)。形成共价键需要两种量子效应。其一是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,ΔqΔp/2\Delta q \Delta p \geq \hbar / 2,其中Δq\Delta q是电子密度的空间范围(电子位置的不确定性),Δp\Delta p是电子动量的范围,\hbar是普朗克常数除以2π2\pi。电子运动的空间大小(Δq\Delta q,橙色区域)在H₂中比在H原子中更大。这意味着Δp\Delta p在H₂中比在H原子中更小。键的形成创造了一个平均电子动量pp更低的空间。这降低了电子动能(=p2/2m=p^2 / 2m)。因此,分子倾向于采用电子密度离域(分散)的几何构型,因为形成低能量分子的概率高于形成异构高能量分子的概率。

解释 8

这段话从经典物理和量子力学两个层面,深入解释了化学键形成导致能量降低的原因。

  1. 经典效应:库仑定律 (Coulomb's Law)
    • 公式: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由库仑定律描述,其大小为 F=kq1q2r2F = k \frac{|q_1 q_2|}{r^2}。其中 q1q_1q2q_2 是电荷量, rr 是它们之间的距离。力的方向是同性相斥,异性相吸。
    • 在成键中的作用:当两个原子靠近时,存在多种静电作用力:
      • 吸引力:原子核A与电子B之间的吸引力;原子核B与电子A之间的吸引力。这些力使原子相互靠近,降低体系能量。
      • 排斥力:原子核A与原子核B之间的排斥力;电子A与电子B之间的排斥力。这些力阻碍原子相互靠近,增加体系能量。
    • 化学键的形成,是这些吸引力和排斥力达到平衡的结果。
  2. 量子效应1: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(Heisenberg Uncertainty Principle)
    • 公式

      ΔqΔp2\Delta q \Delta p \geq \frac{\hbar}{2}

      • Δq\Delta q:粒子位置的不确定性。可以理解为粒子可能出现的空间范围的大小。
      • Δp\Delta p:粒子动量的不确定性。可以理解为粒子动量可能变化的范围。
      • \hbar约化普朗克常数(读作h-bar),其值为 h/(2π)h / (2\pi),是一个极小的物理常数。
    • 原理的含义:这个公式表明,我们不可能同时精确地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。位置测量得越精确(Δq\Delta q 越小),动量的测量就越不精确(Δp\Delta p 越大),反之亦然。
    • 在成键中的应用
      • 孤立的H原子中,电子被束缚在原子核周围一个相对较小的空间里,因此其位置的不确定性 Δq\Delta q 较小。
      • H₂分子中,两个1s轨道重叠,形成一个分子轨道。现在,每个电子可以在两个原子核周围的更大空间内运动。这种现象就是电子离域 (delocalization)
      • 由于电子的活动空间变大,其位置的不确定性 Δq\Delta q 增大了。根据不确定性原理,为了满足不等式,其动量的不确定性 Δp\Delta p 就可以相应地减小
      • 动量不确定性的减小,意味着电子的平均动量也随之降低。
    • 动能与稳定性的关系:电子的动能由公式 Ek=p22mE_k = \frac{p^2}{2m} 给出,其中 pp 是动量,mm 是电子质量。由于成键后电子的平均动量 pp 降低了,其动能 EkE_k 也随之降低
    • 结论:电子离域(活动空间变大)通过不确定性原理,降低了电子的动能,这是化学键形成时体系能量降低的一个重要的量子力学原因。分子倾向于采取能让电子最大程度离域的构型,因为这样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能量,从而达到最稳定的状态。

img

解释 9

这张图直观地展示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在H₂分子形成中的作用。

另一个对键合很重要的量子效应是泡利不相容原理,它指出原子或分子中没有两个电子可以拥有相同的量子数集。例如,如果两个电子占据同一个空间轨道,它们必须具有相反的自旋。由于电子波函数的这一限制,电子可以占据所有成键分子轨道,而不仅仅是最低能量的轨道。因此,分子可以采用特定的形状,并且块状物质可以占据空间体积。

解释 10

这段话介绍了对理解物质结构至关重要的第二个量子效应——泡利不相容原理 (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)

  1. 原理的陈述:在一个原子或分子中,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一组量子数。
  2. 量子数 (Quantum Numbers):为了完整描述一个电子的状态,需要四个量子数:
    • 主量子数 (nn):决定电子的能级和距离原子核的大致远近 (n = 1, 2, 3, ...)。
    • 角量子数 (ll):决定电子轨道的形状 (s, p, d, f),ll 的取值为 0 到 n1n-1
    • 磁量子数 (mlm_l):决定轨道在空间中的取向 (例如,p轨道有 px,py,pzp_x, p_y, p_z 三种取向),mlm_l 的取值为 l-l+l+l
    • 自旋量子数 (msm_s):描述电子的内禀角动量,即自旋。它只有两个可能的取值:+1/2+1/2(自旋向上,↑)和 1/2-1/2(自旋向下,↓)。
  3. 对成键的意义
    • 一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电子:前三个量子数(n,l,mln, l, m_l)共同定义了一个空间轨道。在一个确定的轨道里,所有电子的这三个量子数都相同。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,为了让它们的量子数集不完全相同,它们的第四个量子数——自旋量子数 msm_s ——必须不同。因为 msm_s 只有两个值,所以一个轨道最多只能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。
    • 化学键的形成:一个典型的共价键是由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,共同占据一个成键分子轨道而形成的。
    • 物质结构的基础:泡利不相容原理是化学元素周期性、原子壳层结构以及化学键多样性的根本原因。它迫使电子必须“分层”填充到能量逐渐升高的不同轨道中,而不是所有电子都挤在能量最低的1s轨道里。正是这个原理,使得原子有大小,分子有特定的几何形状,宏观物质能够占据空间,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多彩世界。

2 八隅体规则Octet Rule:一个分子只有在每个原子共享8个价电子时才是稳定的。

解释 11

这是对八隅体规则 (Octet Rule) 的一个简洁而核心的定义。

给定分子式,可以使用八隅体规则推断分子的键连接方式。

解释 12

这句话强调了八隅体规则的实践价值。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描述,更是一个预测工具。当你知道一个分子的化学式(例如 C2H4OC_2H_4O),你并不知道原子之间是如何连接的。八隅体规则就像一个拼图游戏的规则,指导你如何排列原子、分配电子(画键和孤对),从而得到一个化学上合理的、稳定的结构(即路易斯结构)。

在排列键和孤对电子以满足八隅体规则时,请遵循以下电子计数指南:

解释 13

这里给出了在检查一个原子是否满足八隅体规则时,如何计算其价电子数的具体方法。

解释 14

这张图通过氨(Ammonia, NH3NH_3)和水(Water, H2OH_2O)两个例子,非常清晰地演示了如何应用电子计数指南来验证八隅体规则。

原子轨道

1757403500289

解释 15

这张图展示了最基本的三种原子轨道 (Atomic Orbitals, AOs) 的形状和空间取向,这是理解化学键(特别是杂化理论)的基础。

C、N原子基态

1757403530442

解释 16

这张图展示了碳(C)和氮(N)原子在基态 (ground state),即最低能量状态下的电子排布 (electron configuration)

3 3-D 分子几何结构和杂化

杂化解决了以下问题: 如果我们知道分子的几何构型,如何理解其键合bonding? 键合需要相邻原子轨道(AOs)的重叠。 杂化产生单向原子轨道,以实现更有效的键合。

解释 17

这段文字引入了杂化轨道理论 (Hybrid Orbital Theory),并解释了为什么要提出这个理论。

  1. 要解决的问题:实验测得,甲烷(CH4CH_4)分子是正四面体结构,四个C-H键完全等价,键角均为109.5°。但是,基态碳原子的价层轨道是一个球形的2s轨道和三个相互垂直的2p轨道(键角应为90°)。用这些原始的原子轨道无法解释甲烷的键角和键的等价性。杂化理论就是为了解决这个理论与实验事实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。
  2. 理论出发点:化学键是由原子轨道重叠形成的。重叠越有效(即重叠区域越大),形成的化学键就越强,分子就越稳定。
  3. 杂化的核心思想
    • 它是一个数学模型。它假设中心原子的价层原子轨道(如碳的2s和2p轨道)在成键之前,可以进行数学上的“混合”或“重组”,形成一组全新的、能量和形状都相同的杂化轨道 (Hybrid Orbitals)
    • 目的:生成的杂化轨道具有很强的方向性,它们在空间中会尽可能地相互远离,以减小电子间的排斥力。这种方向性使得它们能够与其它原子的轨道进行更有效的“头对头”重叠,从而形成更强的σ键,最终使整个分子达到更稳定的、符合实验观测的几何构型。
线性(乙炔)
acetylene
平面(乙烯)
ethylene
非平面(甲烷)
methane
1757404479502 1757404493718 1757404505761
杂化:
Hybridization
sp sp2\mathrm{sp}^{2} sp3\mathrm{sp}^{3}
s特征:
s-character
50% 33% 25%

解释 18

这个表格总结了有机化学中最常见的三种碳原子杂化类型,并将它们与具体的分子实例、几何构型和s-轨道成分联系起来。

为了在x轴上形成具有180°键角的乙炔,每个碳原子需要一个p_x原子轨道与一个s原子轨道混合(sp杂化),如下图所示。s和p_x原子轨道混合,形成一对沿x轴指向相反方向(180°键角)的sp杂化原子轨道。

解释 19

这段话详细解释了形成 sp 杂化 的过程,并以乙炔分子为例。

3.1 sp

在每个碳原子上,s和p原子轨道混合形成一对sp杂化原子轨道:

解释 20

这张图直观地展示了 sp 杂化 的过程。

1757404564950

解释 21

这张图展示了sp杂化后的碳原子,包括杂化轨道和未杂化的p轨道。

解释 22

这张图展示了乙炔 (C2H2C_2H_2) 分子中所有化学键的形成方式。

3.2 sp2\mathrm{sp}^{2}

碳的s、p_x和p_y原子轨道结合形成3个在x-y平面上的sp²原子轨道。

img

解释 23

这段文字和图片解释了 sp2sp^2 杂化 的过程。

侧视图

俯视图

解释 24

这两张图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一个 sp2sp^2 杂化的碳原子 的轨道结构。

π\pi轨道垂直于sp2^2 σ\sigma骨架

img

解释 25

这张图展示了乙烯 (C2H4C_2H_4) 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,是 sp2sp^2 杂化的典型应用。

3.3 sp3\mathrm{sp}^{3}

碳的s、p_x、p_y、p_z原子轨道结合形成四个具有四面体对称性的sp³杂化原子轨道。

1757404831239

解释 26

这段文字和图片解释了 sp3sp^3 杂化 的过程。

img img

解释 27

这组图片展示了甲烷 (CH4CH_4) 分子的成键过程,是 sp3sp^3 杂化的经典应用。

4 根据键连接bond connectivity方式预测杂化hybridization

解释 28

这个标题标志着学习重点的转变:从理解杂化理论的**“为什么”(即理论基础),转向学习“如何”**在实践中快速、准确地判断一个给定分子中原子的杂化方式。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能。

4.1 计算与一个原子相连的原子数量 + 孤对电子数量

sp³ 原子数量 + 孤对电子数量 = 4 sp² 原子数量 + 孤对电子数量 = 3 sp 原子数量 + 孤对电子数量 = 2

解释 29

这里给出了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方法来预测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,通常被称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(VSEPR) 的简化应用立体数法 (Steric Number Method)

4.2 每个杂化原子都与一个键角相关联,这是一个可测量量。杂化仅对连接到2\geq 2个其他原子的原子明确定义,这定义了一个键角。

解释 30

这段话对杂化概念的应用范围和意义进行了重要的补充说明。

  1. 杂化与键角的关系:杂化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数学模型,它有可供实验验证的物理结果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键角
    • sp3sp^3 杂化对应理想键角 109.5°
    • sp2sp^2 杂化对应理想键角 120°
    • spsp 杂化对应理想键角 180°
    • 通过实验测量分子的键角,可以反过来验证我们对原子杂化方式的判断。
  2. 杂化的适用对象:讨论一个原子的杂化方式,只有当这个原子是中心原子时才有意义。
    • 所谓中心原子,是指它至少连接了两个其他的原子。因为只有这样,这三个原子(例如 A-B-C 中的B)才能构成一个键角 (∠ABC)
    • 对于端基原子(只与一个原子相连的原子,如 CH4CH_4 中的H或 CH3ClCH_3Cl 中的Cl),讨论其杂化方式是没有意义的,因为它们没有形成键角。例如,你无法定义H-C-?的键角。因此,杂化理论通常只用于描述分子的内部原子。

1757404885182

NH3\mathrm{NH}_{3} N 3个原子 +1个孤对电子 sp3\mathbf{sp}^{\mathbf{3}}

解释 31

这张图和文字以氨分子 (NH3\mathrm{NH}_{3}) 为例,应用了4.1节的判断规则。

  1. 路易斯结构:首先画出氨的路易斯结构。中心原子是氮(N),它与三个氢(H)原子形成单键,并且氮上还有一对孤对电子。
  2. 计算立体数
    • 与N相连的原子数 = 3 (三个H)
    • N上的孤对电子数 = 1
    • 立体数 = 3+1=43 + 1 = 4
  3. 判断杂化:立体数为4,因此氮原子采用 sp3sp^3 杂化。
  4. 预测几何构型
    • 电子几何:四个电子区域(3个键+1个孤对)会排布成四面体形状,以使排斥最小。
    • 分子几何:我们只能“看到”原子的位置,而“看不到”孤对电子。所以,分子的形状是由N和三个H决定的,呈现三角锥形 (trigonal pyramidal)
    • 键角:由于孤对电子对成键电子的排斥力比成键电子之间的排斥力更强,它会把三个N-H键向下“挤压”,使得H-N-H键角略小于理想的109.5°,实际测得约为107°。

1757404910946

H2O\mathrm{H}_{2} \mathrm{O} O 2个原子 + 2个孤对电子 sp3\mathbf{sp}^{\mathbf{3}}

解释 32

这张图和文字以水分子 (H2O\mathrm{H}_{2} \mathrm{O}) 为例,继续应用判断规则。

  1. 路易斯结构:画出水的路易斯结构。中心原子是氧(O),它与两个氢(H)原子形成单键,氧上还有两对孤对电子。
  2. 计算立体数
    • 与O相连的原子数 = 2 (两个H)
    • O上的孤对电子数 = 2
    • 立体数 = 2+2=42 + 2 = 4
  3. 判断杂化:立体数为4,因此氧原子采用 sp3sp^3 杂化。
  4. 预测几何构型
    • 电子几何:四个电子区域(2个键+2个孤对)同样排布成四面体形状。
    • 分子几何:我们只能看到O和两个H的位置,这三个原子构成一个角形或V形 (bent/V-shaped) 结构。
    • 键角:由于氧上有两对孤对电子,其排斥效应比氨中的一对孤对电子更强,所以H-O-H键角被进一步压缩,比109.5°小得多,实际测得约为104.5°。

1757405077710

1757405033342

杂化轨道不是唯一定义的(仅限于一个原子)

解释 33

这组图片和文字强调了4.2节中提到的一个要点:杂化是针对中心原子而言的。

4.3 具有C、N、O八隅体的常见结构:

img

解释 34

这张图表总结了在有机分子中,为了满足八隅体规则,碳(C)、氮(N)、氧(O) 这三种最常见元素典型的成键模式。熟悉这些模式可以极大地提高绘制和理解分子结构的速度。

4.4 绘制结构:

如何表示键连接性 img

解释 35

这张图展示了表示同一个有机分子(异戊烷,Isopentane)的三种不同方法,从最详细到最简化。

  1. 分子式 (Molecular Formula)C5H12C_5H_{12}。这是最基本的信息,只告诉我们分子中各种原子的数量,但完全没有提供原子是如何连接的(即结构信息)。C5H12C_5H_{12} 可以代表多种不同的同分异构体。
  2. 结构式 (Structural Formula / Lewis Structure):图中中间的结构。它明确地画出了分子中所有的原子(用元素符号表示)和所有的化学键(用线表示)。这种表示法信息最完整,但对于大分子来说,绘制起来非常繁琐。
  3. 键线式 (Bond-line Structure / Skeletal Structure):图中右侧的锯齿形结构。这是有机化学家最常用、最高效的表示方法。它遵循一套简化约定,省略了大部分碳和氢原子,只画出碳骨架和杂原子。学习有机化学必须熟练掌握键线式的解读和绘制。下一节将详细介绍其规则。

4.5 绘图约定:

解释 36

这里详细说明了绘制和解读键线式 (Skeletal Structure) 的三大核心规则。

  1. 碳氢的省略
    • 碳链骨架:只画出连接碳原子的键,形成一个“骨架”。
    • 省略C符号:骨架上的每个端点和每个**拐角(顶点)**都默认代表一个碳原子。
    • 省略H符号:连接在碳原子上的氢原子不画出来
    • 例外:如果氢原子连接在杂原子(非碳原子,如O, N, S等)上,则必须画出该氢原子(例如,-OH基团中的H必须画出)。
  2. 碳原子的位置
    • 拐角/顶点 (Vertex):两条或多条线的交点代表一个碳原子。
    • 端点 (End of a line):一条线的末端,如果没有连接其他原子符号,也代表一个碳原子。
  3. 氢原子数量的推断
    • 核心原则:中性的碳原子总是形成四个键来满足八隅体规则。
    • 推断方法:对于键线式中的任何一个碳原子,首先数出图上已经画出的与它相连的键(即C-C键或与杂原子的键)。然后,用4减去这个数,差值就是该碳原子上未画出的氢原子的数量。
    • 示例:如果一个拐角处连接了2条线,那么这个碳原子已经形成了2个键,所以它还连接了 42=24-2=2 个氢原子(即是一个 CH2-CH_2- 基团)。如果一个端点只连接了1条线,那么它还连接了 41=34-1=3 个氢原子(即是一个 CH3-CH_3 基团)。

上面的分子: 1757405179266

解释 37

这部分提供了两个练习,要求学生应用键线式规则。

修订上面2个结构,包含每个碳原子上的所有C-H键。

解释 38

这两张图是上一个练习的答案,展示了如何将键线式“翻译”回完整的结构式,即把所有省略的碳和氢都画出来。